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5-04-24 11:11  浏览:

课程编号:18122160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3/ Architectural Design 3

课程总学时/学分:72/4.5(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56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

 

一、课程简介

《建筑设计3》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是四个学习阶段的第三阶段——设计综合的主干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综合运用技术知识解决设计问题,通过一个设计任务,继续加强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训练内容,同时让二年级和三年级相继开设的专业课程学以致用,重点学习材料、建造问题和交往与空间的关系问题。设计任务可以选择10000平方米左右的美术馆或博物馆或展览馆等馆类建筑除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注重生活设计外,应加入材料的选择和节点大样的训练,要使学生明白,方案图尤其是立面图上每一根线条都要考虑他们是怎样通过构造做法建造起来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目标2:理解交往与空间的关系;

目标3: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目标4:掌握建造实现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知识

模块

教学内容

授课课时

教学方法

1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美术馆或博物馆或展览馆等馆类建筑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1.2交往与空间2

1.3新型材料

1.4细部设计

72

课堂讲授和设计辅导

思政教学目标

1紧扣文化认知立足学科的专业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主干课程价值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课程内与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博物馆建筑设计专题,贴近生活,开展认知社会、体察生活的专业素质培养。

2强化技术引导在教学目标、方法和媒介上,紧扣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突出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政主题,将先进技术博物馆建筑设计相互结合。

3教师言传身教教师通过倾听和言传身教,把思想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正面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团队合作和沟通行为。公开评图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和外校教师参与评图,将行业发展前沿、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源请进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服务社会的远景

4鼓励自主学习激发热情和解决认知难题是破解三年级设计教学中的学习热情(意愿)和自主学习(效果)提升难题的关键。借助VR建构真实情境,帮助解决学生空间认知能力不足、理论知识转化等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虚拟仿真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自主检验和发现自身设计问题并及时修正,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五、实验或上机内容

六、考试目的

《建筑设计3》课程考试以设计作业呈现。主要考查目的有:考查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设计基本方法以及具体建筑设计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节点设计能力、空间创造能力;以及考查学生对类型建筑的资料收集能力。

七、考核标准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序号

知识模块

考核内容

考核

要求

分值

1

美术馆或博物馆或展览馆等馆类建筑

1.1设计成果表达

1.2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

1.3形体设计

1.4技术经济指标

1.排版合理、制图美观、表达完整

2.总图布局合理、平面功能和流线合理,图示表达准确

3.空间具有合理性与创新性

4.材料表达清晰与节点设计合理

100%

2.题目类型及分值分布

通过美术馆或博物馆或展览馆等馆类建筑设计成果评定本课程的成绩。分值主要体现在成果表达、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形体设计、材料与建造表达和特色空间设计等方面。

3.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成绩为设计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至少三次以上考勤和过程考核评分组成,缺勤三次或迟到六次则无平时成绩。

1考试方法:其它

2记分方式:五级记分制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亓萌.建筑设计1(第1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601日

[2]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建筑形态设计基础(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101日

[3] 保罗•拉索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71日

[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01日

[5]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091日

[6] 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101日

[7] 边颖建筑外立面设计(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801日

[8] 沈福煦.建筑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系列丛书)(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1

[9] 钱健宋雷沈福煦建筑外环境设计(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03月

[10]陈易.建筑室内设计(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04月01日

[11]刘芳苗阳.建筑空间设计(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04月01日

[12]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03月

[13]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14]杨金鹏曹颖.建筑设计起点与过程(第1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

[15]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12册(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06月01日

[16]鲍家声.建筑设计教程(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08月01日

[17]顾大庆柏庭卫.建筑设计入门(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01月

 

 

执笔人:杨熙               20210928

 

审核人:杨熙               20211008

 

批准人:张昉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