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制度文件

关于印发《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通知

时间:2024-09-10 15:15  浏览:

关于印发《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通知

各研究生导师:

《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请全院各研究生导师遵照执行并传达。

土木工程学院

2024 年 9 月 5 日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代码:0814 学科名称:土木工程

第一部分 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1)学科内涵:

土木工程是建造、运维和拆解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下、地上、水中等的各类工程设施;也指其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维护和拆解等专业技术。

土木工程是最早建立的工程学科之一,其学科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与理论、工程材料、工程分析与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检测与监测、工程经济与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其研究对象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类结构物,如房屋建筑、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铁路、港口、市政、特种工程及防护工程、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等的安全与适用。

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学、岩土工程学、工程结构(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原理与设计学、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防护学、给水排水及废物处理学、人工环境与能源工程学、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等。而支撑土木工程学科及其理论的知识基础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现代数学(高等数学、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方程、最优化理论等),物理学,化学(水化学、化学与反应动力学等),生物学,工程材料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等),计算力学,土力学与岩石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土工学,基础工程学,地震工程学,防护工程学,结构可靠度理论,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土木工程施工学,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信息化技术(计算机语言,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

土木工程学科具有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双重特性和一定的工程经验属性,一般采用基于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现场实测、工程监测)和数值计算的反演分析、归纳演绎、集成综合的研究方法。学科范围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等。

(2)学科基本情况

土木工程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实力较为雄厚。现有教授12人,博士4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现有“既有工程结构安全风险智慧管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土木工程关键技术”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省级平台,实验用房达6000平米,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

现有学科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开发重点项目2项,建设部及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及技术咨询服务项目200余项。与中铁北京工程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建工集团和中铁十局城轨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工程结构智慧运维优势。

(3)学科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双碳”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与“双一流”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特色发展,培育具有严谨、求实、协作、扎实学风、能在本领域独立从事理论、应用、技术开发以及教育教学等工作、服务国家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包括:

高水平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特色,丰富方向,以学科整体水平达到行业高校领先水平为目标,在特色方向重点打造创新平台,新建省部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在优势方向上形成高水平研究育人平台。

高质量教学资源打造: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建“智慧运维”课程体系,搭建智慧运维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和规划(重点)教材,形成高质量教学资源体系。

高层次导师队伍引培:提升强基础重交叉科研能力,建设师资队伍。瞄准结构高效养护及安全耐久涉及的工程材料、服役安全和韧性提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增强服务重大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的能力,引进优秀教师20名,新增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人次以上,牵头建成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高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立足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强化科产教融合,构建学科交叉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增设机器学习与预警技术等交叉课程3~4门,培养智慧运维等特色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完善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模式。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1)数值分析、矩阵论等高等数学知识;

(2)高等热力学等物理知识;

(3)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等知识。

2.专业知识

掌握土木工程学科某一专业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热力学及现代数值分析方法等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发展趋势;

(2)现代工程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与性能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3)土木工程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4)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5)土木工程结构的全寿命分析、维护理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各二级学科要求的专业知识如下:岩土工程:高等土力学、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基础工程学、岩土工程施工等。结构工程:高等混凝土结构、高等钢结构、高等组合结构、高等结构设计、高等结构试验等。市政工程:给水排水理论与技术、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资源系统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建筑热过程、通风理论、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暖通空调系统诊断与控制技术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学、地震工程学、风工程学、防护工程学、结构振动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与运维等。桥梁与隧道工程:高等桥梁结构、隧道力学、高等隧道结构等。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高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土木工程材料: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与现代测试技术、建筑功能材料学等。

3.工具性知识

(1)外语知识: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交流能力。

(2)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至少掌握一种行业内常用的分析应用软件。

(3)文献检索知识:熟练掌握各类文献、信息资料的一般检索方法及互联网检索技术

(4)实验知识:掌握土木工程试验的基本方法。

(5)其他知识:工程建设标准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学术素养、学术道德等内容。

1.学术素养

(1)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复杂问题的抽象、建模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避免学术浮躁;持续学习、理性质疑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一定的创新能力。

(2)工程素养:对新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团结合作、沟通协调的职业精神;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工程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2.学术道德

(1)自觉维护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严禁考试作弊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成绩;严禁在科研和工程活动中抄袭剽窃、编造篡改数据、一稿多投、随意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严禁购买或由他人代写学位论文。

(2)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涉密管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从书本、期刊、影像、会议、讨论、互联网络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可能的途径快速获取符合专业需求及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信息、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自学、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等方式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并善于总结与归纳。

2.科学研究能力

发现问题、全面了解问题,并对其进行质疑和评价的能力;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建模能力,以及问题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成果,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并采用理论、实验、数值计算等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演绎归纳来论证其工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熟悉土木工程一般工作流程和执行规范,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或进行创新试验、技术开发、组织实施的能力,土木工程试验技能,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尤其应具有善于将土木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新技术探索等相结合以处理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较强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进行学术表达,主要包括阐明学术思想、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手段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科内、跨学科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5.其他能力

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学位论文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包含如下内容:

(1)封面:论文题目(中英文)、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培养单位、完成日期;

(2)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须有作者及导师的亲笔签字;

(3)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4)论文目录,以及公式、图表清单和符号及缩略语表;

(5)论文正文包含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

(7)附录,包括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数据、重要计算程序,以及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等;

(8)致谢。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满足以下的要求:

(1)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工作量饱满,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2)论文选题应结合土木工程建设与运营需求,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论文应体现作者已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献综述应对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学位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试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课题和较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结果可信,且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或技术难度。

(5)论文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笔通顺、版式规范。

3.创新成果要求

攻读学位期间,必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不含第二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取得学位论文相关的创新性成果,创新性成果至少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获得校定七类及以上原创性成果1项,申请学位时应已出版(包括在线出版),尚未出版但已录用的成果可用于申请学位,须有导师签名确认的正式录用通知;

(2)授权中国发明专利或美日欧发达国家发明专利(不含其他非发达国家发明专利)1项(硕士生为第一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硕士生为第二发明人);

(3)获省部级或全国性学会、协会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排名前九,二等奖排名前五,三等奖排名前三,个人应有获奖证书;

(4)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以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条目》为准)。

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代码:0859 名称:土木水利

第一部分 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1)专业内涵: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是研究各类土木水利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的专业学位类别。它既包括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下、地上、水中等的各类工程设施;也指其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等专业技术。主要涵盖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和人工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

土木工程主要面向土木工程重大基础设施(房屋、桥梁、隧道、道路、市政等)的设计、建造、运维等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

市政工程主要面向水的社会循环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城镇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工业给水排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智慧水系统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

人工环境工程主要面向如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人工环境、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满足特殊应用领域要求的人工环境(地下/水下工程环境、极端气候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地外空间人居环境等),主要包括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

(2)学科基本情况: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土木工程学科进行建设。土木工程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实力较为雄厚。现有教授12人,博士4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现有“既有工程结构安全风险智慧管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土木工程关键技术”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省级平台,实验用房达6000平米,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

现有专业方向包括: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人工环境工程。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开发重点项目2项,建设部及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及技术咨询服务项目200余项。与中铁北京工程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建工集团和中铁十局城轨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工程结构智慧运维优势。

(3)专业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双碳”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与“双一流”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特色发展,培育具有严谨、求实、协作、扎实学风、能在本领域独立从事理论、应用、技术开发以及教育教学等工作、服务国家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包括:

高水平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特色,丰富方向,以学科整体水平达到行业高校领先水平为目标,在特色方向重点打造创新平台,新建省部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在优势方向上形成高水平研究育人平台。

高质量教学资源打造: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建“智慧运维”课程体系,搭建智慧运维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和规划(重点)教材,形成高质量教学资源体系。

高层次导师队伍引培:提升强基础重交叉科研能力,建设师资队伍。瞄准结构高效养护及安全耐久涉及的工程材料、服役安全和韧性提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增强服务重大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的能力,引进优秀教师20名,新增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人次以上,牵头建成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高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立足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强化科产教融合,构建学科交叉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增设机器学习与预警技术等交叉课程3~4门,培养智慧运维等特色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完善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模式。

第二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规范、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拒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掌握本类别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行业某一领域具有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力,并能够胜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树立负责任的工程理念,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工程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包括矩阵论、数值分析、等数学基础知识;弹塑性力学、动力学、岩土力学等力学基础知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热学基础知识。具备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基本知识;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工程伦理、自然辩证法、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管理与法律法规、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经济学或管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

2.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土木水利专业某工程领域或技术方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现代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环境学,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钢结构理论与应用,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地下结构理论与应用,给水排水及废物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工程试验理论与方法,热工测试与控制,结构可靠性理论与风险评估,结构全寿命维护技术,现代施工技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室内空气品质及控制,建筑节能,人工环境调控系统智能控制,燃气设备与制冷,工程防灾技术,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人工智能等。

三、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践是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专业实践,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可以专业实践类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发或案例研究等形式开展,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商决定。实践过程中应定期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实践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组织与管理。

四、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能够追踪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理解、分析、综合国内外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信息与知识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检索、学术交流、现场调研等途径获取所需的知识,了解土木水利某一领域的动态和热点,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相关规范,在土木水利某一领域或技术方向承担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勇于开展创新试验、创新开发和创新研究。

3.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能高效地组织工程项目实施和科技项目研发,解决项目实施或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推广价值,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选题范围可以涵盖但不限于: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或再创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法研究和实验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或其他。

2.形式及内容要求

形式可为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报告或方案设计报告等。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专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假设并开展实验或仿真研究,建立解决方案;调研报告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所调研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呈现调查结果,通过科学研究,得出调研结论,并结合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等;案例分析报告应对案例的全貌信息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处理并结构化客观展现,体现可读性,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报告应运用本专业领域专门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产品(作品)的构思设计、研发或创作过程、成果展示与验证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应反映产品(作品)的构思、设计(创作)、校核计算和验证等的全过程;方案设计报告应对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技术方案、项目论证方案、技术研发流程方案、工艺方案等的设计背景、理论与方法依据、设计过程逻辑性、合理性及成果价值等内容进行的分析、阐述和论证。五种形式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详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3.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或报告撰写应符合科技论文或相应报告的写作规范,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流畅,图表规范,数据可靠,文献引用规范。工作量饱满,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若涉及团队工作,应注明属于团队成果,并明确个人独立完成的内容。

4.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深度,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正文部分应综合应用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技术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等,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鼓励取得高质量学术论文、发明专利以及国家、地方、行业或企业标准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对本专业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5.创新成果要求

攻读学位期间,必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不含第二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取得学位论文相关的创新性成果,创新性成果至少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获得校定七类及以上原创性成果1项,申请学位时应已出版(包括在线出版),尚未出版但已录用的成果可用于申请学位,须有导师签名确认的正式录用通知;

(2)授权中国发明专利或美日欧发达国家发明专利(不含其他非发达国家发明专利)1项;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

(3)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以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条目》为准)三等奖及以上奖励1项,或教育厅发布的学科竞赛榜单的省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1项或三等奖2项;

(4)若学位论文内容为设计方案或其它应用性成果,须由具体使用的法人单位,出具可证明其成果的具体应用情况和明确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成果应用转化应产生较大直接经济效益,需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

(5)若学位论文内容为创作性作品,学位申请者应提供以学科公认的形式发表作品的证明,并以此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位申请时创新性成果如为(4)和(5)中的情形,成果须得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须在相关证明材料上签字。

编写成员

李兆超、祝方才、李灿、王志勇、付峥嵘、欧志华、刘方成、郑辉、杨庆光、补国斌、李游、陈武

土木工程学院

2024年9月5日